博客盈利模式 AdSense广告、付费评论和链接买卖

网站运营 发布日期:2025/1/6 浏览次数:1

正在浏览:博客盈利模式 AdSense广告、付费评论和链接买卖

前些天看无聊布棉写的很有深度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国内外互联网新模式与创新的问题,最后他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而大市场往往不鼓励创新,却鼓励粗放型运作,并最终导致市场与创新的不均衡发展。

对于他的这种观点,我的理解是:1.国外已经有成熟的商业模式;2.国内市场需求远远无法满足;3.长此以往,依靠国外现有商业模式-》克隆产品-》聚拢用户-》流量变现-》继续重复之前步骤。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拿来主义”,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新型产品,却抑制了创新意识的挖掘。今天,我也做一次“拿来主义”,不过不是打算克隆现有的商业模式做新产品,而是将“国内外互联网新模式与创新”的理解转移到博客盈利方面,谈谈独立博客的盈利模式。

之前我曾写过几篇关于付费评论赚钱的文章,还向Bloggers介绍过几个有信誉的付费评论平台。但除了付费评论,博客的盈利模式还有很多种,一般常见的且有博客特色的有以Google AdSense为代表的广告联盟、付费评论(软文)、链接买卖、Banner广告四种方式。下面,我就分别就这四种盈利方式,一一分析,看看我们是如何只做表面文章,如何不摸索却只抱怨,如何目光短见急功近利——最后把一个接一个原本可行的盈利模式毁在了自己手里。

Google AdSense

似乎除了Google AdSense,国内几乎再无信誉好且单价高的广告联盟了。是故,AdSense广告几乎占据了整个博客界的广告界面。但是,多数Bloggers的做法是,依照大家的普遍做法,放置好AdSense广告代码,就坐等收入再不去管它,不做统计,不分析数据,不做进一步优化。最后的结果是,很多Bloggers(包括我)愤恨地去掉了广告代码,因为它单价低,点击率低,影响博客界面却得不到可观回报。

当然,对待Google AdSense,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为了提高总的点击量,而不计后果地堆积广告,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博客广告大于内容;另一种做法更极端,极端到用作弊手段提高AdSense收入。说到这,也许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Firefox浏览器刚打入中国市场时,作为Mozilla的合作伙伴,Google依靠其覆盖面积极广的AdSense展开宣传攻势——下载一次Firefox即可获得1美元,这无疑让国内所有的站长(包括Bloggers)为之疯狂,他们用尽手段从中攫取利益,最终却迎来了一个这样一个结果:Firefox下载一次的单价由1美元降到0.01美元。这就是急功近利的代价。

付费评论

付费评论,即Paid Reviews,它是伴随着口碑营销而来的。付费评论,有中英文之分,只不过中文方面的付费评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还是那句话,国内的这类服务本来也打算走“依靠国外现有商业模式-》克隆产品-》聚拢用户-》流量变现”这条路,但是因为国内外互联网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流量变现成了虚无缥缈的幻想。再谈英文付费评论,对啊博客一直推崇的、坚持的正是由国外付费评论平台推送的英文付费评论。

现在在国外,这种盈利模式发展得还不错,只不过Google对这种模式持否定态度(技术上还未实现完全封杀),因为Google认为这种“拿钱替人说好话”的做法容易误导别人,造成一些危险后果。在我看来,Google这样想,不是担心付费评论给其他用户造成损失,而是害怕付费评论影响了Google广告帝国的平衡稳定。但话说回来,既然Google反对,依靠Google PageRank来衡量价格的付费评论就不得不考虑Google的因素,PR是Google给的,也可以随时拿走。

再回到付费评论操作层面。一些Bloggers为了赚更多的钱,对于任何内容的付费评论都来者不拒,即使涉及到赌博、成人等内容,他们却抑制不住金钱的诱惑…有不少Bloggers,正是因为一两篇这样本应该拒绝的付费评论,而被Google完全封杀。这样时间久了,人们对付费评论便产生了一种偏见:付费评论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合理地运用好付费评论,博客营销的价值一定有很大潜力,并能呈现双赢的局面。

链接买卖

链接买卖,这个与付费评论颇有些相似点:Google坚决反对,根据PageRank衡量价格。但与付费评论不同的是,Google对它已经基本上实现全面封杀,很多博客因为出售链接PR被清零——正因为这样,Bloggers基本上是闻之色变。但如果真把它看成一种成就的盈利方式的话,适当地做,保持一定的限度就很可能避免来自Google的惩罚;有一些Bloggers就总结说:链接的相关性和Nofollow属性是避免Google惩罚的最重要两点。

上面提到的这三种盈利方式,如果运用得好,本来都可以帮助Bloggers掘得第一桶金。但正是有些人太过急功近利,只想着狂赚一笔,然后全身而退,却不知道在现有模式上进一步探索,最终将前景不错的盈利模式断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