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平面设计 发布日期:2024/12/28 浏览次数:1

正在浏览: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今天分享的好文,绝对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学习收藏的。你可以迅速了解到,一个设计师与设计总监的区别究竟在哪。特别强调,作者从交互新手奋斗到设计总监,文中援引了很多亲身的例子,给出了解决方法,这种宝贵的经验,没有实实在在的教训是得不到的。分享出来,既希望同学们珍惜,也希望…..支持一下作者的书嘛。

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好的设计师 VS 糟糕的设计师

优秀的设计师什么样?糟糕的设计师又是什么样呢?我们都想知道如何评价一个设计师工作的好坏,但它又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于是我把这些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特征总结下来,希望能帮助更多从业者,让大家对设计师的衡量标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好的设计师

对设计充满兴趣和激情:有的人一说到设计就满眼放光,讲起好的设计案例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平时积累了各种优秀的设计案例,认真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这样的人,想做不好设计都难啊。当然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我自己也难以做到。

有天分:思维活跃、在交流中经常迸出思想的火花,有很多好的idea,时常记录自己的灵感。

以前我总觉得任何事情都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但现在不得不承认天分其实十分重要。好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有想法、有创意,还要有高度的概括、总结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迅速归纳出问题的本质。这些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可以做到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有的人只会罗列自己看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一篇流水账;有的人在学习了一些方法后,能够"照猫画虎"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组织语言,但内容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罗列各种界面细节问题;还有的人可以在一开始就清晰的、颇有见地的阐述自己的分析思路、并且在报告中合理的组织语言,最后通过有效的分析得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设计方向。

执行力强:不仅有好的想法,还要坚持执行到底,不惧怕任何阻碍。

情商高:这个很难用几句话描述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情商高的设计师非常容易脱颖而出。这样的人思想成熟、高瞻远瞩,处理各种事情都游刃有余,也不怕面对各种棘手的情况。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毫不泄气,遇到质疑时不卑不亢、轻松化解,遇到困难时奋勇向前、积极乐观。善于换位思考,对人诚恳、宽容……每一个和他沟通相处过的人,都会由衷的赞叹。

超出预期:好的设计师追求完美,关注细节,永远不满足现状。做出的东西永远超出需求方预期,也超出用户预期。他会比普通的设计师思考的更多、想的更远,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灵魂。

有条理: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交给的工作都能认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交付的原型或设计稿细致周全,回复的邮件清晰明了,讨论问题时条理清晰。如果一个设计师不能让自己的合作伙伴得到良好的体验,那么他也不可能给用户一个良好的体验。

上进心: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意识极强,不满足于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还要抽出业余时间来阅读、交流、学习周边知识。

眼界开阔、知识面广: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懂设计,还懂产品、运营、推广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和相关人员讨论问题时才能更好的互相理解、互相促进。在工作中,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谓是一对"冤家":设计师觉得产品不懂设计、不会思考;而产品经理又觉得设计师想问题太过于理想和不切实际,完全不为产品做考虑。

乐于分享: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乐于分享,并且谦逊友好。他们喜欢不断总结、不断沉淀积累,并且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别人,体会其中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糟糕的设计师

缺乏兴趣、不用心:有的人做这份工作仅仅是因为专业背景符合,或是其他原因,而并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工作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这样的话就不可能用心去做设计,什么都是应付的态度,做什么都是马马虎虎,作品既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惊喜。

心态不好、顽固任性:遇到问题先抱怨,而不是去积极思考原因及解决办法;喜欢找客观理由、推脱责任;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很多设计师自尊心都非常强,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的反对意见。我自己刚刚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慢慢的发现,别人说的很多意见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能真的用心听取,自己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当然,不靠谱的意见可以忽略。还有的设计师虽然专业水平尚可,但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极差,也难以承受工作中的委屈,这样的设计师也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拖延散漫是设计师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开始的时候不着急,一看快到截止时间了,就开始通宵达旦的赶工。平时工作时间松散,效率低。还有就是工作中不会合理分配时间:在重要的地方匆匆略过,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上却浪费了大量时间。

另外就是时间估算不准:有的设计师估算时间过于乐观,导致工作延期。自己受苦受累不说,也给项目成员留下不靠谱的印象。当然也有设计师故意夸大工作量以给自己换取足够的时间,这也是不可取的。

不会恰当表现:设计不光是一份设计稿这么简单,你要懂得和别人沟通、宣传、推进你的方案,否则它就是一张废纸,不值一钱。很多设计师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懂适度表现,存在感极低。当然过度表现也不好,会让人觉得功利、浮夸,正所谓"空桶格外响"。

过于被动:别人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被项目环境牵着鼻子走。安于现状,顺其自然,缺少改变环境的魄力。

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差:不注重配合,自我意识过强,自作主张,不遵守流程等。

学习意愿不强:不喜欢阅读;不擅长总结及分享。视野狭窄,知识贫乏。

不够专业:这是设计新人容易遇到的问题:没有真正理解交互设计的意义,被动的受制于产品经理的需求,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画线框图的";设计前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对各种特殊情况考虑不周、原型说明不够详细。设计稿的不准确不仅浪费其他环节的时间,对项目进度也会有重要影响。

从哪几方面来提高

从这些表象上来看,设计师在工作中需要从三方面来提升自己:专业、沟通、流程。

很多设计师看了大量专业书籍,有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做过的项目也不少,但是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因为设计师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流程意识,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专业能力真正发挥出来。

这里说的流程意识,并不是了解设计师具体做什么就可以了。标准的流程虽然较为固定,但是结合具体情况,每个公司、每个项目又会有所差别。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流程并执行下去,能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会灵活运用规则的设计师即使遇到非常规情况,也能找到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另外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提升项目效率,在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上进行一系列改进和突破,并巧妙的与团队成员进行配合,把优秀的设计方案顺利的在项目中执行下去。

只有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能很好的和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执行好设计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师的价值来。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尤其是交互设计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专业人员,而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者、推动者、强大的执行者,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具体应该如何全方位提升专业、沟通、流程执行方面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呢?。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能力更为难得,如何得到点石成金的能力?这首先需要设计师坚持不懈的提升自我修养。一个有天赋的设计师首先对自己的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其次他有很好的个人素养、本身就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他还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并通过后天的努力掌握了很多的设计技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经验积累,他便自然而然的在各方面都游刃有余,变得越来越优秀。兴趣、素养、思维、技能决定了你未来职业发展的优劣,而不纯粹是具体的知识或技能。

所以要想变得优秀,不要先追逐"外功",而是修炼好"内功",内外兼修,方可成事。

学会思考,事半功倍

兴趣是天生的,很难被刻意改变;个人素养是后天慢慢形成的,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改善的;关于各种设计理论的书籍又比比皆是,况且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很多了;所以这里我想单独说说关于思考的问题。

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且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条件: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绝对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方案来;工作中也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而是更喜欢安于现状、被动接受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自己,在项目中自然是无所作为、毫无建树,更别谈沟通意识和项目意识了。

在工作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多年的经验,但能力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或根本不爱思考。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即使有再多的项目经验,读再多的专业书籍,也难以在工作中有实质性的进步。设计师要想迅速提升,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有的人可能觉得,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人就是会思考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见过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说他们学习背景很好,在校成绩很高,有的甚至是地区状元。但是在工作中,你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本不会学习和思考。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在学校会考试和在工作中会思考绝对是两层含义。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想想小时候,你经常听到这些话吗?

让你做什么你就去做,别问那么多为什么。

你怎么那么多为什么啊,你整个儿一个十万个为什么。

你敢不听老师的话,去把这个抄100遍!/去墙角罚站!

听话的孩子是最乖的。

xxx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大家要向他学习,你看他坐在座位上,一动都不动!

邻居家的儿子这次又考了满分,你再看看你!

于是我们不敢去质疑权威,不愿意去深度思考,习惯等着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若是真的不明白也不好意思问。在快节奏的社会压力下,往往没想明白就匆匆做决定。按部就班的活着,把别人的意愿当做自己的目标还浑然不知……

现在,是时候改变了。

想象一下下面两个场景,你会怎么思考?

场景一:老板让你去准备一份xx产品的行业调研报告,但说的很不详细。

员工甲:天啊,这是个什么东西啊,该怎么写啊?

员工乙:不知道这是什么啊,上网搜搜类似的文章交差吧,老板估计也看不出来。

员工丙:老板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他想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员工甲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马上就慌神了,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员工乙"经验比较丰富",马上上网搜题目类似的文章,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而员工丙首先想的是老板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他要这个东西是要做什么。因此员工丙提交的报告更容易满足老板的预期。

场景二:用户强烈要求在产品中增加xx功能

产品设计师甲:要倾听用户的声音,用户有这个需要,马上加。

产品设计师乙:有了xx功能,最好有xx1,xx2功能与之配合,有了xx3功能更完美。需不需要xx4 功能呢?

产品设计师丙: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他想满足一种什么需要?解决这种需要用简单的yy功能其实更合适。

产品设计师甲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做产品确实要倾听用户的声音,但不是用户所说的就照单全收,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产品设计师乙确实有充分的思考,而且想的非常细致周到,但他依然是被用户牵着鼻子走,没有从用户的表面需求中考虑到用户的本质需求;产品设计师丙则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他提出的方案很可能更容易让用户满意。

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问我的用户,他们只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福特和他的汽车)

如果福特没有思考用户需求的本质,只是盲目的顺着用户的要求走,去想办法让马跑的更快,那么就不会有后来伟大的福特公司了。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如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了,在这里我再简单总结一下:

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如何思考和分析

Why,What,How三步分析法:

Why:得到外界结论时先思考为什么

What:对现状更深层次的解读

How:在已知的基础上,如何做的更好

举个设计方面的例子:

这是一个各地全年降雨量的统计表,需要对设计进行一些优化。

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降雨量统计表)

Why:为什么统计图表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呢?它面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呢?这类用户读起来方便吗?在读的时候会有哪些困扰呢?(回答:阅读起来不直观,不能一目了然的感受到数据间的对比情况)

What:这是一个关于数据的统计图表,它的目的是在各地区、各时间段做一个对比,让非专业的用户了解全年各地降雨量的情况。所以优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阅读起来更直观,更易读。

How:可以考虑用色块深浅来代表降雨量的多少,颜色越深,降雨量越大,这样可以解决阅读不直观的问题

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改良后的降雨量统计表)

这样就结束了吗?好的设计师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考虑更好的解决办法。由于这个图表面向的是非专业的用户,因此数据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更应该突出的是数据间的形象对比。所以后来改成了这样:

浅谈:设计师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提升

(最终的降雨量统计表)

举个工作方面的例子:

现在要对一款摄影类手机应用做优化,产品经理给你的需求文档包含以下几点功能要求:

    增加滤镜种类增加批量修改照片的功能增加自定义调节功能为同一款滤镜增加不同强度增加滤镜叠加功能

Why:为什么产品经理给的需求文档包含这些内容?他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这些真的是用户的本质需求吗?做了这些就可以在同类产品中更有竞争力吗?(回答:产品经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接触用户,这些功能主要来自竞品以及产品经理个人的主观判断)

What:这是一些优化的需求,该产品有一定的用户基础。通过查询用户评论和反馈、访谈目标用户、研究竞争产品,最户得出:本次优化的设计目标是:提升滤镜品质、增加滤镜间的差异化、增加个性化滤镜;突出分享功能。

How:在已知的基础上,如何做的更好?这就要看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了,如何通过友好而易用的界面、情感化的设计捕获用户的芳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专业技能,工作中的很多难题便迎刃而解。

在否定中积极成长

这一节的内容和个人素养有关,虽然这不是看几段话能改变的,但我还是想以个人经历来说明如何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希望多少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别害怕被否定

刚工作时,我所服务的业务部门只有我一个交互设计师,那个时候我的工作量很大,一个人跟好几个项目(其实都是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每天都非常劳累,也非常充实。但那个时候很知足,觉得自己工作量大,成长的一定会比别人更快。

直到有一天,新来的前端跟我说:你这根本不是在做交互,只是在画线框图而已,你很多状态、交互效果、逻辑都没想清楚,到我这里还有很多疑问,这样我怎么写代码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这才发现:用错误的方法做事情,不管做了多少,也毫无用处,依然是在原地踏步,顶多是更熟练一些而已。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注重界面背后的操作逻辑,写很详细的交互说明,力求做到完美。

渐渐的,我开始接触到比较完整的大型项目。刚开始时觉得很兴奋,但渐渐的就发现其实没那么好玩。当时最害怕的就是设计评审,作为一个新人,当面对一群并不太懂用户体验的老员工的围攻时,是那么无助和胆怯。每次评审过后,我之前精心设计的方案早已被一群指点江山的神蹂躏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不仅要被迫满足评审会上大家的各种意见,还要遵照产品经理的指令在原型上做出所有的动态效果,不能错过一个死角,哪怕是少了一个弹窗的关闭效果都要被打回去重新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对自己说:我这是在做设计吗?我完全就是个傀儡,做的就是工人活儿!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改变项目的现状,提升产品的体验。于是我开始学会在设计时进行更多的思考、在评审之前做足准备以应对评审时各种不靠谱的质疑和建议,学会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虽然每次评审还是会很痛苦、经历各种挫折,但至少觉得在工作中不那么被动了。那个时候我意识到:只有自己变强,别人才能尊重你、信任你,才能和你平等对话。

设计评审说道心坎了,资深经验戳:《想少改稿么?来看看设计评审二三事》

由于我当时接触的项目比较多,因此也就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产品经理。后来我还遇到过这么一种很特别的情况:某产品经理不喜欢写文档,但热衷于画线框图,他可能会用大半天的时间琢磨,怎么让线框图看起来更精美一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虽然他的设计方案经常有很多逻辑上的问题,但精美的线框图经常让人大呼"看起来好专业",就这一点直接就把我这个"专业"的交互设计师比了下去。而他也在赞美声中更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设计能力。

这种现象简直令我抓狂,一个不专业的人反而得到"外行人"的肯定,但很快我就开始调整心态:首先,他比我强的地方就是我的弱点,我需要努力改进;其次,我应该发挥自己专业方面的能力,发现他设计方案中的逻辑问题,并为他提供更好的方案,协助他改进。就这样,一段时间后,我的排版、布局、审美能力提高了,而他也学到了很多交互设计方面的知识,我们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的说来,回顾以前的种种经历,发现每次进步都伴随着痛苦的挫折和否定。但我真的感谢这些经历,没有当初被否定的我,也就没有后来逐渐被肯定的我。重要的是在遇到否定和挫折时,不要一味的灰心丧气,而是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积极改进,这样你就不会再被否定。

学会忍耐和付出

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在刚入行的时候,需要学会忍耐和付出。

刚工作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我每接触一个项目、一个功能点,都要绞尽脑汁,争取得到最好的方案。同样做一个东西,别人花一天时间,我可能要花两天时间,但是项目时间紧张,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给我,我就只好利用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延续我的思考,即使这样做的还是比其他人稍微慢一些。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很快便接到某产品经理对我的批评,认为我拖延时间、效率低。虽然她也承认设计质量上还可以,但还是无法忍耐我的设计进度。

我知道,进度慢是由于我经验不足造成的,但是只要我坚持对自己高要求,我就可以慢慢的提升;但如果我屈服于现状,为了达到产品经理的时间要求而牺牲设计质量,那么我永远成为不了一个高手。那段时间,我头上一直顶着"做得慢"、"固执"的帽子,但是后来,我成功摘掉了它们,虽然现在还称不上什么高手,但我有足够信心花更少的时间,做出更优质的设计方案,这源于以前的充分积累。

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在工作中,我见过不少爱抱怨的设计师,总是说环境不好、别人不好,却唯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这样即使工作经验再丰富,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识别真相

用户说的不一定是他心里想的,同理,同事对你说的也不见得是他心中真实的想法。

产品经理可能经常跟你说,这个需求特别简单,很快就能搞定,于是你只给自己排了1天时间,等拿到需求文档时,发现其实比预想的要复杂很多,可能一周都做不完。但如果延期了,你又要承担责任。

你发现产品经理画的原型有些问题,你好心的帮他修改了,但他却在评审时提出各种质疑,坚持反对。你经过了解才明白,他其实可能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已。

用研人员说他最近没有时间帮你做人物角色,实际上他可能只是不认可现阶段使用这种方式。

前端人员质疑你的设计方案,说某个控件完全没有必要,其实只是他觉得实现起来好麻烦。

开发人员说某个功能他们实现不了,其实他的潜台词是:给的时间太短了,我们做不完。

中国人一向含蓄,既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想直白的说出来,因此在职场中,需要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和一颗有洞察力的心,了解别人的潜台词,这样既可以适当的保护自己,也能轻松的破解很多问题。

适度妥协

设计师虽然需要适度的坚持,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坚持,工作中需要适当的变通。

一方面,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不一定真的正确,况且很多时候意见不同是因为立场不同,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已经陈述完所有的理由,却依然不能说服对方,那么也就没有继续坚持的必要了,再继续强硬下去只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倒不如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说服对方,是自己的理由不够充分,还是表达的不够到位,总之要注意先修炼好自己的内功。

另外在PK时可以注意一些技巧,比如"以小博大":先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表示妥协,之后再在重要的地方适度坚持。由于之前你已经表示过妥协,所以这个时候对方也不好过于强硬。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负责人过于强势的情况,他们完全不给人陈述理由的机会,或对设计师的各种分析结果视若无睹,坚持己见。如果这个产品非常重要,而负责人坚持的方案又不靠谱,且负责人是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那么设计师不妨写封邮件,抄送给相关产品及设计领导,陈述利弊,表明自己不同意该方案但不得不妥协的态度,如果上线后出现任何问题,设计师不承担任何责任。

遇到其他可能产生纠纷的问题时,也可以用类似的做法,这是设计师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超越自我

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能够在别人的否定中积极调整心态,改进提高;同时也应该善于自我否定,永远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你每次做设计时,只是为了完成这个设计,还是要求一定要比上次有进步?有的设计师,每次的作品都会有细微的进步;而有的设计师,翻开一年前的作品,和现在的几乎没什么差别。

好的设计师每完成一个项目,都会进行认真的总结,发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争取在下一次的工作中认真改进;在进行作品评选时,认真研究其他同事的优秀作品,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工作中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尝试新的方法。

而一般的设计师只是被动的完成项目,不会有过多的思考,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能按时完成就已经谢天谢地,容易满足,自我感觉良好。

当你和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时,彼此心态的不同,已经决定了未来的成绩。设计师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更需要健康的心态,才能在逆境中立于不败之地。